详情
米那甫·堆山布

个人事迹

米那甫·堆山布

 

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,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。他已81岁高龄,却依然可以洪亮的唱出“东方红”;他是个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工整的退休党员,却连续多年支持家乡教育事业;他身为党支部书记曾骑马走千里,殚精竭虑发展壮大村级畜牧业;当被人们称赞时,却始终将“我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”挂在嘴边。

他叫米那甫·堆山布,48年来从青丝到白发,耄耋之年的老党员,时时牵系着人民的初心,依旧滚烫。

要让乡亲们把饭碗端的更牢

1976年,35岁的米那甫任胡吉尔特大队党支部书记,大队牧民在转场过程中,突遇超强暴风雪,仅短短几天,大量牲畜从2万9锐减到1万7千头。胡吉尔特村是牧业村,全村789人全靠放牧为生,米那甫深知牛羊牲畜就是牧民的家底,是他们的命根子,明知前路艰险,可能一去不回,却还毅然骑马奔向了转场路,带着97户牧民的全部家产在风雪中浩荡前行。

米那甫老人回忆说,那天,风吹雪把牧草死死的压在了最底下。牛羊吃不到草,就用蹄子扒雪,很快,蹄子就溃烂了。他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但依旧镇定自若的带领牧民,抗暴风、搭羊圈、找饲料,任冰雪划破脸颊,任手上的冻疮一个叠一个,当冬羔出生时,他脱下自己的皮大衣裹起那小小的羊羔。因为他始终坚信,多活一只羊,乡亲们就少一份损失。

5天的转场路,走了8天9晚。米那甫带领的1万7千头牲畜没有一个走丢,更没有一个伤亡。

这趟风雪路是走完了,但他心里的痛却没有消失,他意识到,要让乡亲们把饭碗端的更牢,就必须发展壮大村级畜牧业。在他朴实的信念中,乡亲的信任、村里的需要就是天大的事,凡是时代所呼唤的、人民群众所需要的,就是共产党员不可推卸的责任。从担任党支部书记的那一刻起,他已决定把自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片大地和乡亲,他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、战天斗地的“干”字精神。走街串户、筹措资金,进牛棚、钻羊圈,品种改良、科技示范,他以拼命三郎的干劲,争分夺秒的抢劲,让大队牲畜饲养量高达到了6万8千头。

如今的胡吉尔特村,乡村宜居、人民富足,每每人们谈起老村支书米那甫时,人们都说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胡吉尔特,任岁月流转、时光更替,人们也不会忘了这位甘于为民的铺路人。

孩子好,祖国的明天才能更加美好

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”,是他对生命价值的追求,长期以来他都格守着“奉献不言苦,追求无止境”的人生格言。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,曾从事村级报账员、会计、杜热乡牧业办公室办事员、胡吉尔特村党支部书记、杜热乡税务所会计等工作岗位。他的妻子哈迪霞·马那甫,同为中国共产党员,在村里担任了35年的妇联主任、计生宣传员。现两位老人虽已退休,但无论在哪,都始终不忘入党初心,默默发挥党员先锋作用。

2016年,76岁的米那甫第一次走出小山村,带着老伴到乌市看病。因为不懂国通语,需要找人帮助翻译,看病过程非常坎坷老人站在诺大的医院里,看着路标、指示牌、导医台上的提示,因为不懂国语,他两眼一抹黑,怎么挂号、怎么就诊,甚至连找路都要找半天,情急之下拉住了几位路人,但说也说不清,听也听不懂,看着强忍胃疼的老伴,老人家急得眼泪直打转儿。

那手足无措的感觉让米那甫老人,想到了家乡的孩子们,他暗下决心,一定要让家乡的孩子们,学好国语,学好文化,走到哪儿都不当睁眼瞎。

正逢杜热镇中学建校30周年,米那甫老人就把自己一辈子从牙缝里攒出的10万元捐赠给学校,他希望孩子们好好学习、顺利完成学业,也为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发展,培养国家的栋梁之材出一份微薄之力。

可他自己的日子却过得紧巴巴,村里人都说他傻,劝他要问留一点。他便说:“孩子好,祖国的明天才能更加美好。”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米那甫老人最朴素的内心。

花布里包裹的纸币

多为群众做贡献,即使是退休后,老人的信念也从未改变。疫情间,米那甫老人将自己的铺盖打在客厅守在电视旁,看着一线的医护人员,有的竟比自己的孩子还小,不怕苦累更不怕牺牲,还冲在最前面让他心疼。

老人拿出了压在箱底用花布包裹着的5万元钱,这里面有孩子们过节过年里给的孝顺钱,有靠卖牛羊,攒下的养老钱,再加上平日存的,五块、十块、二十……皱皱巴巴的纸币却叠放的整整齐齐的。老人不会用支付宝、更不会银行转账,而是将花布包裹着的纸币,用麻绳捆了又捆,结结实实的,从门缝儿塞给了村干部委托他们捐给灾区。

他继续守在电视旁,看到党中央高度重视,看到各兄弟省市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从祖国大江南北汇集到武汉,这位老党员由衷的感叹到:这就是我们战无不胜的中国力量。4月8日,武汉解封了,70多天米那甫老人静等花终于开了。值了,什么都值了。看着充满烟火气的武汉,他笑的竟像个孩子。

奔腾的乌伦古河流淌着米那甫老党员的汗水。没有惊天动地,总是一点一滴。他爱党、爱国、爱家,始终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他一身正气,站成挺拔的松柏,开支散叶的护着他爱的土地。